当前位置:

长沙市地下综合管廊将于年底完工并运营

来源:红网 作者:邹洪利 李倩文 吴婵 编辑:刘秋平 2018-08-23 09:12:15
时刻新闻
—分享—

22日,中建五局邀请长沙市民和小学生记者参观位于劳动东路与东四线交会处东南角的长沙市地下综合管廊。

综合管廊展示厅。

地下管廊移动的智能巡检机器人。

  红网时刻8月23日讯(实习生 邹洪利 通讯员 李倩文 吴婵)见过城市上空的“空中蜘蛛”,见过地上的“马路拉链”,城市的“面子”风貌我们每天都看得见。那你见过藏在城市地下的“里子”吗?那里是一条条城市“血脉”的聚集地,是为展现全新美观的城市“面子”,为地下管线建造的新的蜗居地。

  8月22日,“建证40年·中国建筑奇迹之旅”中建开放日在长沙举行。下午,中建五局邀请长沙市民和小学生记者走进长沙市地下综合管廊,参观位于劳动东路与东四线交会处东南角的长沙综合管廊展示厅、进行VR体验、观看地下管廊建设实景、了解智慧化运营管理平台,真正穿过城市的“面子”,走进地下的“里子”。

  机器人巡检,一个分区仅需5分钟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首先来到了负一楼的综合管廊展示厅,在巨大的U形折幕上观看了管廊建设宣传片,在数字模拟沙盘上,市民可以通过全息影像了解长沙市地下综合管廊整体规划。从展厅前厅往里走,就是中厅和尾厅。

  对管廊建设有了基本的了解后,便是真正走进它的中心了。从地下通道走下去,就看到了东四线管廊实景,管廊两边都是整齐排列的管道和管线导管,这些管道将包括排水、供水、电力、广播电视、通讯、燃气、污水等,两边墙上和头顶有摄像头、传感器等,尤其是正上方移动的智能巡检机器人让人很好奇。

  据介绍,长沙市综合管廊项目的一大特色,就是强科技支撑。项目结合“BIM+GIS”可视化管控技术,智能机器人巡检技术,最新光纤分布式传感技术,综合检测系统,大数据运用及辅助决策,着重打造“一个监控中心、一个综合管理平台、四大系统”高度集成的信息化管理、智能化运维。

  管廊智能巡检机器人集成了氧气、甲烷、硫化氢等气体浓度和温湿度传感器,高清摄像机、红外热成像仪等,利用廊内无线传输网络,采集巡检沿线环境监测数据及实时画面,可完全代替人工进行管廊巡检。机器人按照0.6m/s的速度巡检完一个分区只需要5分钟,可实时将环境参数与现场画面传回至平台,大大节约了时间和人力成本。

  BIM+GIS可将所有地下综合管廊的走向及出入口位置准确地在GIS地图上标注及显示,同时三维BIM图形建立管廊三维模型,实现整个管廊的可视化管廊。大数据分析可使各系统采集的数据经过平台筛选、处理、分析,实现各系统自动控制及系统间联动。通过整合各类数据,为各级各类监控人员、管理人员提供分析、决策的数据支持。

  中建五局投资公司长沙管廊项目公司总经理彭万军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讲到,长沙市综合管廊项目建设不是难题,运维才是难题,独立自主搞研发,这些技术的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高效、安全、低能的运维目的,以后还将让这些技术“走出去”。

  测算在建管廊建成,将产生社会效益近24亿

  截至目前,项目完成主体结构建设约35.5公里,其中TOT部分17公里、BOT部分18.5公里,京珠东西辅道等8条管廊已实现管线入廊(包括污水管);劳动路等5条综合管廊及高铁新城控制中心已投入试运营。

  彭万军告诉记者,长沙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后期的附属设施的安装、调试,将于今年年底全面完成建设并运营。管廊项目建设完成将有效解决“马路拉链”,减少人民群众出行不便;消除架空网线,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减少管线漏损、事故,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节约用地。

  从对长沙市综合管建设的社会经济效益测算结果,长沙市在建综合管廊能为长沙市带来能够测算的社会效益共计23.79亿元,其中包括节约地下空间效益7.16亿元、避免道路反复开挖效益3.70亿元、减少交通阻滞效益1.37亿元、降低管线漏损效益10.81亿元、社会安全效益0.75亿元。

  该项目不但成为长沙市对外展示形象的一张“名片”,同时还将促进长沙市的经济发展。据测算,长沙市综合管廊建设投入每增长1%,能额外促进常住人口增长约0.2%。当前长沙市综合管廊建设投入给长沙市社会经济增长带来可量化的净收益约为248.6亿元,平均每千米可量化收益约为4.12亿元,远大于每千米投入成本。此外,长沙市当前综合管廊建设还能带来长沙市在岗职工人数增长约0.17%、财政收入累计增加4.68亿、城市公共绿地面积提高0.94公顷。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国企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