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株洲:专利里的“创新密码”

来源:株洲日报 编辑:向宏鑫 2024-08-12 08:41:42
时刻新闻
—分享—

专利密度,是衡量一个城市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最直观、最具可比性的指标。

近日,湖南省株洲市市场监管局发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株洲累计有效发明专利量12420件,每万人发明专利量32.24件,专利授权量2715件,PCT专利申请21件,均居湖南省第二,仅次于省会长沙。

是优势,也是愿景所在

专利有三种: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其中,发明专利数量最少,但含金量最高,它与专利质量、研发投入、企业竞争力、产业地位、城市竞争力密切相关。

凡是专利密度高的地方,要么“双一流”高校、科研院所众多;要么高新企业云集,抑或两者兼而有之,凸显了产业、高校、科研机构作为创新主力的发展格局。

与长沙、湘潭相比,株洲严重“偏科”。

截至6月末,长沙累计有效发明专利量70045件,株洲为12420件,湘潭为7118件。其中,长沙大专院校有效发明专利产出量达26955件,湘潭大专院校有效发明专利产出量3975件,两者院校的贡献率近四成或过半,而株洲近九成的发明专利都来自工矿企业。

从这个维度,记者在株洲身上看到了“深圳模式”的影子。

目前,中国科技创新主要形成了两种模式,一种是科研机构主导的创新模式,“大院大所”云集,科技创新需求主要来自政府主管科技或与科技有关的机构;另一种是企业主导的创新模式,科技创新需求主要来自市场,也就是来自企业自身。前种模式,创新的过程是科学发展的过程;后者模式,创新的过程是企业家试错的过程。

深圳就是企业主导创新模式的典型。长期以来,在深圳有“4个90%”的说法,即90%以上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来自企业。

“这种模式决定了科技成果绝大部分在企业内部实现产业化,不需要经过所谓的成果转化,有着高于其他创新模式的创新效率,而创新效率决定着创新成果的高质量和创新活动的可持续。”一位业内的人士认为。

由此也不难理解,为何深圳在毗邻香港的经济特区红利释放完之后,还能再启“二次创业”,不断抬高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位次,涌现华为、腾讯、比亚迪等世界500强,以及众多中小微企业,构筑起“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格局。

珠玉在前。这种市场格局,不正是株洲开展“创新成果转化年”活动想要达成的愿景吗?

是短板,也是发展空间

数据里蕴藏株洲的优势,也暴露了“短板”。

记者对比数据发现,株洲专利密度虽居湖南省第二,但株洲大专院校有效发明专利产出量只有648件,比湖南省专利密度排名第三的湘潭、排名第六的衡阳都少,甚至有的专利还“躺着在睡觉”。

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高水平院校和科研机构对城市产业发展、企业发展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另一个“短板”则在中小微企业。株洲工矿企业有效发明专利量集中在少数大型国企,绝大多数的中小微企业产出不多,转移转化率不高,技术需求却迫切。

“发明专利工作要投入大量资金、人才,这些是很多中小微企业所不具备的。”一名长期负责专利申报事项的工作人员坦言。

因此,“唤醒”高校“沉睡”的科研成果,打通校企之间的供需对接,并转化为企业“新质生产力”,成为构筑起“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市场格局的关键。

目前,株洲在长株潭城市群中率先完成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梳理盘点工作,确定高校未实施转化专利1689件,征集1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需求,最终遴选3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接高校专利资源,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促成中南大学与硬质合金企业校企合作项目,助力湖南中晟全肽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湖南九典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达成专利转让协议,总交易额超过5.6亿元。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湖南工业大学专利转让共成交339项,转化金额达到1372.4万元。与三年前相比,湖南工业大学专利转让项目数与金额都增长了8倍。

企业是创新成果转化的“主战场”,资金则是促推创新成果转化的“润滑剂”。

不久前,湖南全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质押4项发明专利和48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500万元质押融资贷款。这样的专利质押登记全市已有13笔,质押金额3亿元。

今年上半年,株洲市专利许可金额备案登记5154.45万元,居湖南省第一。

当“短板”补齐,知识产权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株洲的“富贵”还在后头。

此稿2024年8月10日刊发于“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法治中国”频道


来源:株洲日报

编辑:向宏鑫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国企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