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湖南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G6022醴娄高速王仙枢纽至石三门枢纽段于今日(7月29日)建成通车,标志着G60沪昆高速醴陵至娄底段扩容工程——醴娄高速实现全线贯通。
作为湖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两环两轴八纵八横”中“两轴”的重要组成部分,醴娄高速全线通车,将显著缓解沪昆高速湖南段通行压力,加强湖南与长三角、云贵地区的经济联系,为区域产业升级、人口流动、物流运输提供强劲交通支撑。
醴娄高速。
双向六车道
湖南再添东西向交通大动脉
G60沪昆高速湖南段是横贯湖南的东西向交通大动脉,途经省内城镇集中、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核心区域,尤其是株洲、湘潭、娄底等湘中重镇。长期以来,该路段车流量远超设计承载能力,通行压力大。
作为湖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两环两轴八纵八横”中“两轴”的重要组成部分,醴娄高速东起醴陵,西至娄底,串联株洲、湘潭、娄底三市,全长约154.271公里。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度34米,设计最高时速120公里,总投资约250.43亿元。沿线共设13处收费站、3对服务区。
2024年12月31日,醴娄高速石三门枢纽至娄底枢纽段建成通车。本次王仙枢纽至石三门枢纽段建成,意味着醴娄高速实现全线贯通。醴娄高速与近期完成扩容改造的金醴高速协同构成高效路网,将有效分流沪昆高速株洲、湘潭、娄底段车流,极大缓解拥堵状况,显著提升湖南东西向通行效率,对强化湖南与长三角、云贵地区的经济协同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最宽、湖南首创
株洲湘江特大桥铸造“湖南名片”
繁弦响绝楚魂遥,湘江水碧湘山绿。湘江渌口段,醴娄高速株洲湘江特大桥巍然矗立。株洲湘江特大桥及所属上跨京广铁路转体桥是醴娄高速建设的核心难点。
株洲湘江特大桥。
株洲湘江特大桥全长1658米,其中主桥长892.24米,设计为单箱梁体结构的四塔五跨矮塔斜拉桥,桥面宽39.5米,主跨230米,是目前国内单箱梁体最宽、湘江上跨度最大的矮塔斜拉桥。大桥地处岩溶强烈发育区,桩位地质条件复杂。面对最大溶腔高度65米、钻孔深度104米、单桩成桩耗时183天的严峻挑战,建设团队创新应用“多级钢护筒跟进+多种回填物配合”技术,结合成孔检测仪与桩底声纳探测仪,成功攻克了库区高水头复杂岩溶桩基施工的难题。
株洲湘江特大桥上跨京广铁路转体桥紧邻国家铁路大动脉京广线,施工安全风险高。桩基施工区域岩溶地质极度发育,成桩质量与垂直度控制难度空前。建设团队应用PLC牵引系统确保万吨桥体匀速旋转,配备智能配重反馈系统实时化解超重桥体失衡风险,利用“BIM+北斗定位”技术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实现毫米级实时监测。转体主墩采用国内罕见的2.6万吨级盆式转体球铰,搭配4台1000吨千斤顶同步牵引的自牵引推系统,实现万吨级转体桥平稳、精确转动,创下湖南省高速公路转体桥“吨位最大、桥面最宽、地质最复杂”三项纪录。
同时,株洲湘江特大桥采用高强钢绞线斜拉索将索塔与桥面拉连,在斜拉索施工中引进光纤光栅智慧桥梁拉索技术及安全云评估系统,将光纤光栅传感器嵌入斜拉索的钢绞线内部,实现对斜拉索材料受力变化的直接感知和精准测量,同项目主梁的智能张拉压浆系统等共同组成了全桥远程控制健康监测系统,为运营维护提供数据支撑,实现桥梁全生命周期智慧管控。
通行效率提升30%
打造智慧高速、绿色高速
醴陵南收费站。
醴娄高速致力于打造“效率提升”与“服务提质”的智慧高速。全线13个收费站均建设为“数智云”智慧收费站。以醴陵南收费站为例,收费站通过设置自助混合车道、智慧节点、智慧收费亭等设施,使收费站入口发卡效率提升10%,出口收费效率提升20%,单车通行时间节省10秒,整体通行效率提升30%。车道设计上,通过窄岛化、无岛化改造增加通行能力,同时配备智能监控、应急调度系统,保障高峰期车流快速疏导。便民设施方面,收费站设置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司机休息室及本地特产展示区,未来还计划引入“智慧停车引导”“ETC无感支付”等功能,进一步优化出行体验。
醴娄高速不仅是一条交通干线,更是一条践行“生态优先”理念的绿色长廊。项目规划阶段即开展“环水保专项评估”,主动优化线路,避让饮用水源地等生态敏感区。秉持“全生命周期”理念,优化枢纽互通、隧道、边坡防护等设计,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施工过程中,全线安装超50公里声屏障有效降噪,采用“五级沉降法”处理泥浆实现循环利用,通过封闭式加工运输和喷淋系统严格控制扬尘,创新应用“工业钢渣”替代部分石料,推广“生物酶土壤复合固化技术”减少土石方开挖,将绿色施工落到实处。后期修复中,对拌合站、料场等临时用地实施生态复垦,运用“生态草毯种植”“喷播植草”等技术高效恢复公路边坡生态景观。
大道通途,畅行潇湘。醴娄高速全线建成通车将进一步推动湖南高速“扩容提速”,为人民群众美好出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支撑,为现代化新湖南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服务保障。
来源:湖南高速公路集团
编辑:秦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