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图片来源:新华社)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雪骅 唐炎林 黄轶 报道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历史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3月13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北京胜利闭幕。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明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
闭幕会后,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了中外记者提问。
至此,2023年全国两会完美落幕。党的主张、国家的意志、人民的心声,汇聚成激荡时代的昂扬旋律。
这次大会,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次“下团组”和闭幕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还是李强总理答记者问,以及会议的相关议程,都传递出了很多重要信号。
其中最重要的信号之一就是“信心”二字。这次全国两会,不仅让全国人民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劈波斩浪、勇毅前行的强大信心,也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国的信心。
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并答中外记者问。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何立峰、张国清、刘国中参加。(图片来源:新华社)
最大的信心来源于“领路人”“掌舵者”。
从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选举习近平同志继续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到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习近平同志继续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一往无前的根本保障、最大信心。“两个确立”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
信心来自于勾画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阶段性施工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李强总理答记者问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吃改革饭、走开放路’”,修改后的立法法明确“保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今年全国两会,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重要聚焦点。
正如李强总理所说,新一届政府的工作,就是要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贯彻好、落实好,把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施工图,与全国人民一道,一步一个脚印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3月13日下午,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全体代表,同他们合影留念。这是习近平向代表挥手致意。(图片来源:新华社)
信心来自于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他以“四个必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并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战略基点、必然要求、最终目的等方面作了重要阐述,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真抓实干,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李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也表示,现在,我们的发展更多地只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下一步需要更加重视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在天津港全物联网集装箱码头作业。(图片来源:新华社)
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的前景。
今年,中国经济预期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这个目标,远高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中国将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更大动力。
在回答记者“中国准备采取怎样的措施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的提问时,李强总理表示,基本取向是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同时,李强总理从实际情况出发,阐释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是经过“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确定的”。谈到中国经济的前景时,李强总理用“长风破浪,未来可期”八个字进行概括,并表示“充满信心”。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的,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
实践表明,面对“三重压力”,去年我国实现了经济平稳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今年,疫去春来,我们更有信心完成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图片来源:新华社)
信心来自于广大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吃下“定心丸”。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要实现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最终都得落在企业身上。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七年再次参加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并强调“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让广大民营企业家倍感振奋,正如民营企业家所言“说到了我们的心坎上”。
在答记者问时,李强总理也表示“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同时向民营企业传递了信心——“‘两个毫不动摇’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是长久之策,过去没有变,以后更不会变”,同时寄语广大民营企业家“谱写新的创业史”。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给市场经营主体吃下的“定心丸”,是一诺千钧的动力之源。
作为构筑深港跨境交通“东进东出、西进西出”大通关格局的重要一极,深圳东部过境高速公路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一条新的“黄金通道”。(图片来源:新华社)
开局之年,当有开局之势。今年全国两会,信心在中国大地上凝聚、升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推进,再次敲响改革鼓点,也持续释放了改革的信心。
事实上,中国的两会,已开成了世界的两会,全球都在关注中国传递的开放之举和强大信心。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将“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列为今年重点工作之一。202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1890多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比三年前增加了近500亿美元。这也说明,中国依然是全球投资高地。
李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向世界传递了强烈的“中国信心”——“对外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无论外部形势怎么变,我们都将坚定不移向前推进”“今年,我们还将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环境会越来越好、服务会越来越优”。同时,李强总理还向全球客商发出诚挚邀请:开放的中国欢迎大家来投资兴业。
海南省海口市公安局美兰分局人口和出入境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为一位青年办理引进人才落户业务。(图片来源:新华社)
传递信心的还有“人才红利”。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我们国家的“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发展动力依旧强劲。
面向未来,前进的方向清晰勾勒,奋进的力量广泛汇聚。有了强大而坚定的信心,我们就能逐梦笃行、奋楫当先。
永州市新田县龙泉镇潭田村生态农业产业园美丽如画。(图片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会面临很多风险挑战,需要穿越惊涛骇浪。
“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一个一个过,年年过、年年好,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都是这样。”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肺腑之言引起强烈共鸣。
此次记者会上,李强总理提到的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故事,成为了众多网友的励志心声。
只要我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自强不息,拥有战胜任何挑战的强大意志、坚定信心,就定能在新征程上一路向前,描绘出更加壮丽的画卷。
阳春三月,欣欣向荣,今年全国两会,传递出来的是满满的干劲和希望。
来源:红网·观潮的螃蟹
作者:陈雪骅 唐炎林 黄轶
编辑:王津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guoqi.rednet.cn/content/646747/58/12446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