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企心·祖国恋】魂牵梦萦铜梁山

来源:红网 作者:陈后渭 编辑:贾迪 2019-09-06 11:39:27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充分展示国企改革发展成就和新时代国企员工风貌,自今年3月份起,湖南省国资委与红网联合开展“国企心·祖国恋”征文活动,以个人、企业与国家关系为视角,生动抒写、展现党的领导下国家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湖南省属国资国企建设生动实践、拼搏精神与突出贡献。

沿潭歇(湘潭至歇马)公路上行约75公里左拐,丘陵起伏,傍山上行两公里,一座高山挡在前面,疑似“山穷水尽”,但经过几个盘旋山路,过了磨刀坳,就有一个盆地让人豁然开朗,产生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盆地西南面有一座高山拔地而起,如一个又高又大的屏风把这个盆地从东南围到西北,盆地的西面山坡上五颜六色的小楼房鳞次栉比。这就是铜梁山,是我的家乡。这里春天山花烂漫,万紫千红;夏天绿水青山,凉风爽爽;秋天满山红叶遍地果,油茶茅栗缀山坡;冬天雾凇绚丽,白雪皑皑。铜梁山因海拔高,风景秀丽,原生态元素较多。有‘湘潭西藏’之称。我对家乡的情感就像高山的云雾一样多变,但却总是魂牵梦萦。少年时期认为家乡山贫穷,劳动强度大,一心想跳出山门。青年时期接受了先进思想,在众多知青先进事迹的感召下也曾想回家乡;进入老年后,建设家乡已无能为力,但对家乡有一些新的认识,觉得家乡的风景是那么美,家乡的文化艺术是那么源远流长,人们是那么文明礼貌、仁义道德。想为之呐喊,又恨自己语言晦涩,满壶的汤丸子就是倒不出。近日,得到原湘钢文协主席胡佩生老师的鼓励,我才鼓足勇气查资料,探旧地,访乡亲,将其拼奏起来,希望有朝一日有专家能人、文人巨匠为家乡的美丽振臂高呼,使家乡的风情靓丽于世人面前。

铜梁山,美似奇葩自芬芳

铜梁山位于湘潭县西南边陲的歇马与双峰井字街之间,海拔613.1米,长4公里多,宽两公里余。其东南端有锦鳖峰,《湖南省地理志》称紫云峰,距南岳45公里,系南岳72峰之一。山中有一奇景,那里石壁耸立,高数百丈,草木不生,人迹罕至,只有岩鹰群集于上,人称鹰嘴石,又名“太公钓鱼”。其上有一石岩,称“七星岩”,亦“七星槽”。过坳有北斗托,其东北有3座山峰,圆圆滚滚的,象三碗倒扣的饭,合称“三碗斋饭”。西有“香炉寨”。赵起霖(1859一1935清进士任翰林院编修)缀合各景题联曰:“仙女拜观音,手捧香炉,头顶三碗斋饭;太公钓锦鳖,身骑青龙,脚踏北斗七星”。

在‘三碗斋饭’向西南遥看‘香炉寨’其中有一个山窝叫‘新庵托’。相传托里有一古寺叫‘新庵’,只因无人住持,殿堂失修,屋宇破烂,当地住民将其拆除。拆屋时发现屋梁为铜梁所驾,一声巨响,发出万丈光芒,铜梁腾空而飞,降落于山下响水潭中。从此人们便称该山为铜梁山。山下盆地为铜梁村。清代曾国藩所修回乡石板路穿村而过,从石龙口进冲登山至南麓双峰县井字街,七上八下全长15华里。石龙口两边石山高立对峙,山泉从中吐泻,状如龙口,故名。此处古有石龙寺,曾国藩曾在此建福星亭,设驿站。

清光绪《湘潭县志》载,昔衡阳夏叔直避世湘邵,尝至铜梁,倚树听泉,作诗志胜,诗《铜梁》云:“志胜山下石龙口,双根虬斗一径寒,穿悬溜泻春崩湍,激窍汇为响水潭。”清朝《湘 潭县志》载:“石龙口是宋代进士廖宋民的读书处和隐士李半村的隐居地。”

从石龙口进冲沿石板路拾级而上,坡路陡峭,步行艰难,但人们在此登山,逐级上升却别有情趣。1966年听我邻居爷爷说:当年曾国藩及子孙回乡总是在石龙口一带征用民夫抬轿上下山。他及他的上辈都为曾家过山抬过轿,挑过担。进山两公里许便有扮马石和大三弯,此处悬岩陡壁,有马在此惊荒掉入悬岩而扮(意摔,下同)死,因而得名。当地有顺口溜:“三弯牌上三道弯,有女莫嫁铜梁山,崽女下山用箩担,扮死人和马,胆战又心寒。”

由三弯继续攀登至曹家坳,原有溪水从巨型青石沟壑倾泻而下,形成高200余米,宽5米余的瀑布。瀑布飞泻时,水雾喷发,甚是壮观。在瀑布的底端有一水潭,名为扮水洞。相传有人用七天时间,采集葛藤,联结成绳,绳头系石,投入洞中,谁知藤进而石不着底。可见此洞深不可测。

从石龙口至扮水洞约2公里余,我们当地人称为冲里。冲里两边高山耸立,石臂陡峭。每当大雨过后,周围山窝9条小瀑布与扮水洞大瀑布同时飞泻,形成瀑布群,更是锦上添花。冲里是我们少年时期放牛的好地方, 这里绿草青青,又多又嫩,庄稼又少,看牛娃可放心下棋、打牌、抓鱼捞虾,尽情玩耍为所欲为。但是,大人是不准小孩把牛放到冲里的,因为那里多悬岩,有的地方牛过得去,却回不来,牛一转身就会掉入悬崖而扮死。这里扮死牛的事是经常有的,而且还扮死过好几个人。不过这里扮死的牛肉是最好的美味佳肴。现在宰死的牛即使不灌水,其肉味也差远了,因为扮死的牛是耕田用力的,而现在屠宰的牛虽在野外吃草但不耕田,故其肉质远不如扮死的牛肉鲜,只是现在是很难尝到那种味道了。在这冲里两面高山的山山窝窝里有我青少年时期挖葛根、寻草药、砍汤竹棍换钱交学费的难忘记忆。

翻过曹家坳,便出现一高谷平畴,四面高山环绕,海拔664米,东西长3公里许,南北宽约1公里。平畴有水田123亩,村民200余人,其地形相似井冈山的茨坪。这就是湘潭市海拔最高,也是最穷的自然村叫顶峰村。现已合并到铜梁村,这里仍保持着最原始的生态,最原始的耕作方式,也是最传统的生活方式;没有任何农业机械,连简单的打稻机都没有,还是牛耕锄挖,还是围簟围着扮桶扮禾;住的还是土坯房。只是在本世纪初,湘潭市扶贫开发修了简易盘山公路后,村口才有两栋红砖房,现在是接待游客的两家饭馆。这里土地肥沃,空气新鲜,没有污染,气温较低,盛夏晚上温度不超20度,不需电扇,更不需空调。所以该处既是夏季避暑的最佳地方,又是享受绿色蔬菜原汁原味少有的场所。

1988年,在曹家坳村口建起了顶峰水库,坝址海拔400多米,相对高差230多米,坝长25.5米,库内水清如镜,俨然天池。当水库泄洪或放水时形成高数十丈瀑布,其景象蔚为大观。

由曹家坳沿石板路向西南漫步一公里许,便是风车坳,是湘潭、双峰的交界点。人们向南眺望,可看到曾国藩的荷叶塘故居和井字街古蜀国大将军蒋琬故居。曾国藩曾在此建稍息亭,并题联云:“稍停步,到此已登峰造极;息重担,远眺则放眼开怀。”由此开始下山,至山麓修有同福亭,与石龙口的福星亭隔山对峙。

曹家坳东南面3公里处便是杨家岭。20世纪70年代,曾出土新石器时代石斧。可见数千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从杨家岭沿便道登山约500米便到锦鳖峰,东北面约300米便是三碗斋饭。曹家坳西北面是香炉寨,是铜梁山的主峰。相传曾与南岳祝融峰是姊妹峰,两峰比高,一度香炉寨高于祝融峰,触怒天庭,玉皇大帝将香炉压在香炉寨上抑制长高,香炉寨由此而得名。虽陡拔秀丽,但远低于祝融峰。元末,汉王陈友谅之参政易华曾屯兵于湘潭县建立48寨。 其中有铜梁山的香炉寨及周围的周公寨、牛皮寨、石矶寨和蔸公寨。五寨中,香炉寨地势最高,这里是五寨驻军大本营所在地,向东眺望几十里远近动静尽收眼底。

香炉寨也曾是我家种红薯的地方。我还是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每到春季栽红薯或者秋季挖红薯时 ,我都要向学校请假帮父亲背锄头上山。栽红薯时就放秧培土,挖红薯时就拆根码篓。父亲春季要送肥料上山,秋季要把红薯一担担送下山。使我最难忘的是1954年秋天,我和三个姐姐在山上挖红薯,父亲一天来往山上山下九趟。父亲爬山的速度不仅如今不可想象,就是当时人们也大为惊讶。一年要收红薯100多担,全靠父亲用肩膀担回来。父亲这种艰苦奋斗不畏困难的精神,成为我一生学习的榜样,也是我一生中战胜困难的永久动力。

离香炉寨峰顶的南麓约50米有个山窝叫吊马托。相传明代正德皇帝朱厚照南巡,至此登山观景,吊马歇息,吊马托由此而得名,还有一说是驻寨元军曾在此吊马宿营而得名。众议纷纭然无实证。

由香炉寨骑岭北旋,或是从塘弯循石西登至山顶便是湘潭、双峰两县又一分界处——丫枝岭。明崇祯七年(1634年)在此建两湘亭。亭占地52平方米,由花岗岩块石砌成,高4米,东西两头有石碑,牌楼高6米,牌楼顶端刻有“两湘亭”三字,设计古朴,造型美观。碑顶刻有亭名和修建人姓名及始建年代。亭内有石凳,供人歇息。石亭两面群峰叠翠,气势磅礴,举目东眺,湘衡百里山水尽入眼帘。抬头西望,满山翠竹,郁郁葱葱,一望无边,真是“一亭风月双湘景,十里云山两地情”。亭西两里许,有土地庵,占地500余平方米,两进两横,青砖砌墙,琉璃瓦盖,建筑精美结实。山门外有鸡爪树一株,果实如鸡爪,香甜可口,树高20余米,树干需三人牵手合抱,树龄400年以上,每年可产鸡爪果500公斤以上。这里的地形又酷似下山老虎,又称虎形山。

穿过丫枝岭沿着石板路下坡西行便是双峰县扶溪洞,洞长约10公里,名为洞实为高山峡谷,两边高山耸立,树木楠竹郁郁葱葱,谷底流水潺潺。扶溪洞是双峰县面积最大,水田最少的行政村,它的边缘村民小组与顶峰村相邻,现在仅一户人家,与洞口木相距15公里。 全村过着典型的原生态山地人生活。出洞口约3公里则是我国现代革命著名将领黄公略的故乡——湘乡县桂花乡虎形山。出扶溪洞,往东南过万里坳到井字街也曾是曾国藩回乡路之一。从鹰嘴石到石龙口,从香炉寨到丫枝岭向东眺,一望无际。如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早晨看日出,会使你心旷神怡;膀晚看日落,也会让人流连忘返。

 铜梁水库,人民的丰碑

铜梁村是被铜梁山、四门山、真武山围成了一个约2平方公里的盆地。从高处府视,四门山在东北方与真武山紧紧相连挡住铜梁山飞泻而下的山水。站在四门山往东南方向一看,东边有一只栩栩如生的硕大的绿色缩头乌龟似乎刚从真武山洞里爬出。传说它缩头的原因是对面南凤堂后山就像一条从丫枝岭下来的猛蛇,吓得它不敢把头伸出来,只好缩着头静卧在那里。而风水先生则有另一种说法,说铜梁是风水宝地,四门山就像一座山神横刀立马,守住了铜梁的总水口,使这里的钱财滴水不漏,前面还有龟蛇二将协助把守,仔细看那乌龟,前面两爪微微伸出,头虽未出,但眼睛时刻窥视前方,似乎随时准备出击,使铜梁钱财固若金汤不会外泄。讲得活灵活现。说铜梁是生息蕃庶的好地方,是少有的福地。

铜梁村曾经确有某些辉煌,那是在粮食特别紧张的年代,铜梁山土地肥沃,山地辽阔,开荒种红薯一不淋肥,二不浇水,春插秋收,十拿九稳。每一农户一年要收红薯5000斤至12000斤不等,在荒时六月,铜梁的红薯源源不断外销。铜梁村用红薯喂的猪,其肉特别肥而不油腻且细嫩鲜味,远近闻名。这里又盛产茶油、树木、楠竹,虽人口密度大,平均水田少, 仍然富甲一方。

其实水是挡不住的,四门山与真武山也没有紧密相连,中间有一条长若500米,宽不足30米的峡谷,谷底仅一条小溪,水就是从这里流出。这种自然环境成就了大跃进年代修水库的绝佳条件。1958年,原石鼓公社动员全社劳动力和在校中学师生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艰苦奋斗,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坝长约120米、高36.5米的大坝,蓄水630多万立方米的水库,因在涓水上游,曾名为上游水库,现改名为铜梁水库。水库的建设蕴含着家乡人民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也见证了伟大时代的变迁,它是家乡人民不朽的丰碑。

毛主席有“愚公移山”讲述先人不怕困难移山开路的故事。修建铜梁水库则是当代活愚公移山填壑的动人事迹。20多万立方米的大坝完全是人工从四门山和真武山的山顶用手挖肩挑而筑成,没有任何机械,也没有感动神仙。人们也想用挖“神仙土”感动神仙,即在取土处挖一个倒斜坡,让土坍塌下来,以此省力。此举多次遭来大祸,造成人员伤亡。最惨的一次是石古南冲村民工死亡12人,最小的14岁,最大的65岁,死后没有任何荣誉和抚恤。那时我才初中一年级,也多次参加修水库,亲眼目睹挖神仙土的惨况,现在仍然记忆犹新。当时我们读书就是下雨上课,天晴支农,凡遇有工程,学校各班轮流停课上工地,现在又有谁能想象到那种教学秩序呢?

铜梁水库修好后,铜梁村二分之一水田被淹,相应移民也应二分之一以上,但移民户就是不移,宁可挤在铜梁山吃红薯,不愿到外乡种田吃饭。经再三工作也只移走应移的二分之一,有些移出去又返回来,这就造成铜梁村人多田少,人均不到四分田。加之后来为了防止水库淤积,实行退耕还林,山上不准开荒种红薯,铜梁村的优势没有了,从而沦为湘潭市最贫困村。

为修水库而死难的人们默默地躺在哪山头上,铜梁人民也默默地承受着贫困,换来了水库下游几十万亩农田的旱涝保收,水旱无忧。过去水库以下农田靠天吃饭,收成无保障,有谚语云:“天不平,地不平,三坪饿死人。” 三坪指铜梁村附近的安乐坪、高景坪和歇马大坪。过去如遇大旱,有迷信思想的人认为是魃鬼作怪,到处求神降雨。当地人最难忘的是民国23年(1934年),那年5月13日大雨后至9月3日110天无雨,当地人在锦鳖峰上大祭雷祖老爷、竹浪禅师。10多个穿着白长衫的礼生秉烛焚香,磕头读文,祭了7天,却仍然烈日如火,于是又耍乌龙灯,十几套开台锣鼓,24个穿白夏布长衣的行香佬,十分神气,将纸扎的旱魃鬼和几只狗关在一个笼子里,绕行昌福大缎,最后把狗杀死,将狗血淋在旱魃鬼头上。以为这样就把旱魃鬼消灭了。然而,仍然是万里无云,烈日炎炎,各地豪绅借求雨敛财,诱骗农民,使他们的贫困雪上加霜。各地求来求去,仍然是烈日当空,亢肠似火,禾苗枯槁。当时流传一些民谣:“热六打鼓热七唱,求得太阳好晒酱”、“烈日炎炎似火烧,万亩田禾尽枯焦,求雨迎神白糟糕”。还盛传一种歌谣:“上界头、下界头、石嘴头(均为附近地名)磕着24个响头,接起龙头,杀掉狗头,跪烂膝头,磕烂额头,求出日头,干枯塘头,吃完一园藠头,鬼都笑出尿来。” 先年大旱颗粒无收,次年大闹饥荒,当时政府无能,徒有救济之虚名。人们求助无门,只得靠采野菜,剥树皮,挖蕨根和土茯苓过日子,很多人还用洗谷仓的水充饥,即便如此,还是饿死不少人。50多年过去了,也遇到了大大小小的天旱,其中1980年5月19日至8月2日共82天无雨,受益地区仍然获得大丰收。但再也没有人祭雷祖、耍乌龙灯求雨了。人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没有饥荒,没有乞丐。那些为此而死难的人们若在天有灵,知道今天的情况也会感到欣慰。

现在的铜梁水库不仅承担下游农田的灌溉,还计划供应石鼓、青山两镇的清洁饮用水。每当节假日就有不少男女青少年在这里戏水歌唱:

让我们荡着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水面倒映着美丽的山影,

四周环绕着绿树牛羊……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这幸福的生活?听到这稚嫩而欢快的儿歌,我不禁感叹万分!

(作者系湘钢退休职工陈后渭)

来源:红网

作者:陈后渭

编辑:贾迪

本文为国企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guoqi.rednet.cn/content/2019/09/03/591233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国企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