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坚守,只为那方山水的美好——记2020年度“常德市最美扶贫人物”唐力平

来源:红网 作者:刘少云 盛毅 编辑:贾迪 2022-03-22 16:14:33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刘少云 盛毅 常德报道

壶瓶山镇位于常德市石门县西北部,有着“湖南屋脊”之称,最高海拔2098.7米,平均海拔达1200米。这里交通不便、土地贫瘠……贫困一度如同延绵的大山,世世代代横亘在当地人面前。

湖南中烟常德卷烟厂政工干部唐力平已经在驻村帮扶工作岗位上奋战了9个年头,是时间最长的坚守者。岁月将一头青丝染上白霜。3000多个日夜,久久为功的坚守,换来山乡巨变。

唐力平被村民们称为“金不换第一书记”。

一直被村民留任的“第一书记”

唐力平在壶瓶山镇鼓锣坪村翻山越岭了解实情.png

唐力平在壶瓶山镇鼓锣坪村翻山越岭了解实情。

2014年,唐力平被组织安排到石门县三圣乡花园台村做扶贫工作队队员。2015年,党中央精准扶贫号角吹响,唐力平被常德市市委组织部和常德卷烟厂党委选派担任常德卷烟厂驻壶瓶山镇鼓锣坪村精准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到岗前一天,他说服爱人拿出家里所有积蓄,购买了一辆红色小车。他说,要让红色的身影在这片大山里飞翔。如今这辆车里程已经超过20万公里,车身上累累伤痕见证了唐力平走过的崎岖山路,跨过的沟沟坎坎,更见证了这里从穷乡僻壤变成美丽乡村的艰辛历程。

2019年初,鼓锣坪村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唐力平一边沉浸在喜悦里,一边幻想着回厂的新工作。听说唐力平和其他扶贫队员要离开,村里炸开了锅,大家强烈呼吁“书记莫走、队员莫换”。村支书更是带领村民代表到常德卷烟厂和壶瓶山镇政府上门表达挽留心愿。

面对如此强烈的真情挽留,常德卷烟厂同壶瓶山镇政府领导很为难,考虑到唐力平在农村已经奋战整整5年,再强行安排太不近人情。面对朝夕相处的父老乡亲,唐力平选择留下,主动申请再干一届。他说:“我不要换,队员们不容易,队员都可以换。”唐力平带领两名新队员再次开启新一轮精准扶贫(驻村帮扶)工作,这一干又到了2021年。

“乡亲们脱贫后还要扶上马送一程,我要帮他们过上更好的日子。”2021年,唐力平再次选择留任。在帮扶村与工作队配对挂钩时,他主动申请前往壶瓶山镇杨家坪村。深耕这片大山多年,各个村的情况他都一目了然。之所以这次选择杨家坪村,是因为这个村有两个历史遗留难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一个是上山的路,一个是过河的桥,他希望在自己任期内攻克下来。如今,上山的路已于春节前通车,过河的桥也已经拿到批复并进入招标程序,预计今年“国庆”前就能竣工。

“跑出来”的“最美扶贫人物”

唐力平(右)与当地留守老人亲切交谈.png

唐力平(右)与当地留守老人亲切交谈。

担任鼓锣坪村精准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之初,唐力平自信满满。毕竟已经在农村锻炼了一年多,比较熟悉情况,应该能很快进入角色。

然而到鼓锣坪村报到的第一天,唐力平彻底傻了眼。这里的局面远比之前在花园台村开展扶贫工作要复杂艰巨得多。7个村小组的道路坑坑洼洼,村民房屋破旧不堪。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4户219人,贫困户人均年收入2300元,贫困发生率达26.9%。驻村工作队连个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村集体经济一无所有。最让人失望的是村民的精神状态,聚众酗酒习以为常,打牌小赌蔚然成风。

召集村部大会,好多人根本不来;宣传政策,唐力平在上面小讲,村民在下面大讲;每次开会提出的事,村民大多反对。村民们经常对他说的话是:“你一个城里的年轻人,懂个啥?无非是来镀金的,能办啥事?”

怎么办?为打开村民心房,唐力平想到一个笨办法——多跑腿。他开始每天挨家走访。有的年轻人对他不理睬,他就拉着老人聊天。村民们越走越亲,终于不再那么抵触,逐渐对他敞开了心扉。三个月下来,唐力平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睁开眼就是一堆事情,就算感冒也还是咬牙翻山越岭。他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写满工作日志,每个贫困村民家里几个人、多少收入、因何致贫等情况被摸得一清二楚。

村里如何发展,唐力平有了自己的规划。他带着村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茶叶种植产业,开发烟叶种植项目,搭建网络电商平台,实施危房改造,重建村级小学,新增村级活动场所,夯实党建激活人心……慢慢地,村容村貌、村民心态都发生了可喜变化。

2020年,鼓锣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有的村民还购买了小汽车。这里过去“山路弯弯向云落、车到桥头无处过”,现在“路路通、村村响”;过去农产品“撂在墙角无人问”,现在“鼠标一点出家门”。鼓锣坪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扶贫政策就像是一枚绣花针,只要用心用情下功夫,就可以绣出绿岭青坡,就可以绣出康庄大道,更可以绣出触手可及的幸福生活。”在被评为2020年度“常德市最美扶贫人物”后,唐力平有感而发。

多重角色的脱贫致富“领头雁”

唐力平为当地农副产品代言.png

唐力平为当地农副产品代言。

作为驻村帮扶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无疑是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这些年里,唐力平走村入户、贴心问候,技能培训、精心帮扶,发展产业、长远筹谋、靶向发力,每一份思考、每一次规划、每一回交谈,都让村民实打实地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

但唐力平更加深知,无论是宣讲好党的扶贫政策,还是为贫困群众牵线搭桥寻找就业门路,亦或是帮贫困户跑腿解决实际困难……看似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对贫困群众来说,就是最贴心、最暖心的大事。扶贫干部,首当心存为民情怀;扶贫路上,需要这些微服务;脱贫致富,离不开这些小举动。

廖宜章、廖宜怀两兄弟是40多岁的单身汉,家中还有一个80多岁的老母亲,一直依靠种植几亩玉米和水田度日,全家年收入不到1000元。唐力平了解情况后,动员他们种植茶叶,可这两兄弟坚决不干。工作实在做不通,唐力平最后在这两兄弟对口帮扶名单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廖宜章说:“起初我不敢,听唐书记讲,只要我出地,其他都归他包了,我和弟弟才把几亩玉米地换成种茶了。自从种植茶叶后,每年收入增加3000多元,唐书记是我一家脱贫的引路人啊。”

孩子的教育一直是鼓锣坪村及周边村民们忧心的难题。唐力平多方奔走,筹措资金600余万元,建成高质量的芙蓉完小,并配优配齐师资力量,以及图书室、电脑室、多功能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育教学等硬件设施。芙蓉完小揭牌那一天,乡亲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比过年还热闹。同时,唐力平还借助 “芙蓉学子”“微善风”等公益活动,推动“一帮一”对口助学帮扶活动,使当地贫困学生无一人因贫失学。

唐力平还是一位优秀的“推销员”。每次回到市里,他都要挤出时间跑企业、商场、餐馆推销当地土特产,每年至少在后盾单位常德卷烟厂举办2场现场推介会,并亲自上场吆喝,为农副产品“代言”。在他的努力下,当地土特产越来越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年销售额也是一年比一年增长,去年达到70多万元。

这些年,唐力平的角色还有很多,比如“宣讲员”“调解员”“辅导员”“招商员”。他一直觉得,作为扶贫干部,不管什么角色,都是分内之事;不管什么角色,都是应尽之责。

完全顾不上家的“特别恋家之人”

“糖糖”,是爱人对唐力平的昵称。据说,爱人当年之所以义无反顾地看上他,就是因为他是一个特别恋家之人,而且心细如发、勤快能干。

可自从唐力平投身扶贫工作以来,家基本上就成了大山另一边的“旅馆”和念想。

2018年,全省开展“脱贫攻坚”迎国检和第三方评估。时间紧,任务重,唐力平恨不得一天当两天用,连续2个多月没回家。远在武汉的爱人给他打电话,他也没有时间多聊几句。爱人百思不解,便悄无声息地辗转来到鼓锣坪村,想来个突然袭击。当她看到挽着裤腿、带着草帽、满脸黝黑的“糖糖”在田头忙碌的身影时,硬是把委屈和泪水吞进肚里。

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已经驾车返程到半路的唐力平预感不妙,立即调转车头。大年初三,唐力平和驻村工作队队员紧急返岗,靠前指挥,一方面把防线下沉到每一户村民家门口,另一方面四处筹备防疫物资,确保了一方平安。而居住在武汉的爱人和孩子因为封城,困难和压力可想而知。“那是一段最难熬的日子,总算挺过来了。”唐力平至今还心有余悸。

2020年,女儿参加高考。因为很少陪护女儿,唐力平一直觉得亏欠女儿,早早计划挤出时间陪伴女儿一起赴考。然而,又因为工作最终还是事与愿违。倒是女儿理解父亲,反而安慰和鼓励他,一起相约在各自考场上交上精彩答卷。后来,女儿如愿考上理想中的大学,鼓锣坪村也被评为“常德市最美乡村”。

2022年春节,好不容易等到几天假期,唐力平却用自己私家车将一个个审计人员接到杨家坪村,守着他们把大桥的预算核定下来。

“必须在雨季来临之前,把大桥桥墩立起来,时间不等人。"唐力平说。正月初六,节后上班第一天,当唐力平将大桥预算报告送到县政府相关部门时,有关工作人员无不感到惊讶和感动,在第一时间审核通过这个项目的批复。

“这些年,我每年住在家里的时间从没有超过20天,实在是忙不过来。如果没有爱人和孩子的理解和支持,很难想象我这一路如何坚持下来。” 唐力平笑着说,任务完成后,一定做一个更好的“糖糖”,好好弥补她们。

对于现在帮扶的杨家坪村,唐力平已经有了新的规划:除了开展产业、就业、教育、交通帮扶外,还将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厕所革命、乡村治理等工作。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式指导和带动杨家坪全面振兴。

来源:红网

作者:刘少云 盛毅

编辑:贾迪

本文为国企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guoqi.rednet.cn/content/2022/03/22/1103861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国企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