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邵辰州锑业有限责任公司
在新邵经济开发区塘口工业园,有一家企业用科技创新改写了锑冶炼的历史篇章,它就是新邵辰州锑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矿产资源集团新龙矿业的全资子公司。作为一家国有企业,该公司凭借国内首创的“酸性湿法提锑”新工艺,在短短几年内从行业追随者跃升为技术领跑者,成为新邵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注脚。
破局:从“污染大户”到“绿色先锋”的工艺革命
锑,被誉为“工业味精”,广泛应用于石化、交通、航天、军工等领域。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火法炼锑工艺却因“三废”污染严重、能耗高、锑砷分离难等问题,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新邵辰州锑业前期沿用的是鼓风炉挥发熔炼工艺,作业环境较差,车间里粉尘弥漫、烟气刺鼻,给企业的环保和员工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考验。
“必须打破传统工艺的桎梏,走出一条绿色冶炼的新路子。”公司以破釜沉舟的决心致力于技术难关的攻克。一支由党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研发团队,扎进实验室和车间,打响了“酸性湿法提锑”新工艺的攻坚之战。
研发初期,团队面临着“设备腐蚀快、极板寿命短、溶液配比难”三重考验。为找到最佳的溶液浓度,团队连续三个月每天做上百次实验,记录本堆起来有半人高;为解决极板腐蚀问题,他们试遍了十余种材质,最终确定的特制防腐极板,将使用寿命从6个月延长到12个月以上。
2021年2月,历经无数次的研讨、探索、实验,“酸性湿法提锑”新工艺生产线正式运行投产。这项国内首创的技术,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绿色冶炼的大门:与传统火法冶炼相比,不仅完美实现锑砷分离,更实现了“三废”的达标排放。每年可减少锑烟尘排放量约1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50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000吨,废气“氯化氢”排放量仅4mg/L,远低于国家100mg/L的标准,综合能耗下降了65%,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铸魂:国企担当锻造的“红色引擎”
走进新邵辰州锑业的车间,“党员先锋岗”的红色标牌格外醒目。在公司全体党员的带动下,“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早已融入企业血脉。
低温天气条件下,湿法提锑所需的溶液温度难以达标,生产线面临严重考验。关键时刻,公司党员突击队主动请缨,连续72小时守在车间,一边改装加热装置,一边手动监测溶液温度。“整整一个星期,大家轮班倒,饿了啃面包,冷了裹着棉被在设备旁打盹。”公司负责人康钦科回忆道。最终,团队不仅确保了正常生产,还研发出“低温环境溶液加热系统”,让工艺在零下5℃仍能稳定运行。
这种“红色力量”还体现在精细化管理中。公司推行“党小组+班组”双细胞工程建设,以准军事化厂区建设为载体,建立“联点帮服”“分片包干”长效机制,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到一线定期举办座谈会和交流会,与员工深入沟通,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确保各项决策更加贴近实际,解决了“安全环保”“降本增效”“指标提升”等20多个实际问题。2023年,通过优化原材料采购、改进设备维保流程,公司阴极锑单耗综合成本同比下降1400元/吨,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幅提升。同时,“廉洁企业文化”建设深入人心,从招投标到生产经营,每一个环节都透着国企的管理合规性。
赋能:政企协同铺就的“成长快车道”
“从项目立项到投产,政府的支持就像‘及时雨’,从未断过。”公司经理康钦科感慨道。近年来,新邵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公司开展实地调研,通过现场办公会和企业家座谈会的方式帮助企业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优化营商环境。
公司计划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却对申报流程一头雾水。县相关职能部门得知后,立即派专人上门指导,从知识产权梳理到研发费用归集,逐项帮企业完善。次年,公司成功获评“高新技术企业”,还拿到了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的申报资格。
类似的“雪中送炭”还有很多。公司建成投产后,员工上下班和产品运输车辆进出厂区面临交通安全困扰,相关职能部门实地调研后,仅用半个月就优化了交通信号装置,增设了交通标识。“现在车辆进出顺畅多了,安全得到了保障”,公司员工和客户司机一致称赞道。
在政策红利的加持下,新邵辰州锑业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如今,其阴极锑产品不仅供应国内龙头企业,还远销东南亚市场,年产值达5亿元,年均上缴税款3000万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增收数亿元,成为新邵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力量。
站在新的起点,新邵辰州锑业的蓝图已然绘就。车间里,机械化自动化作业逐步取代了传统的繁重低效的人工操作,劳动效率提升40%;实验室里,研发团队正着力攻关“锑渣综合回收”技术,计划将资源利用率从85%提高到95%。目前,公司正在申报“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并着手布局智能化生产线,力争实现未来三年产值和利润实现翻番。
来源:新邵新闻网
作者:肖晔
编辑:兰巧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