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潭电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莉莎 吴佳俊 湘潭报道
湘江之畔,星光熠熠。一场关于“质量”的盛典,刚刚在长沙落下帷幕。在2025年湖南省质量工作暨省长质量奖颁奖大会上,湘潭电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湘潭电化”)捧回第八届湖南省省长质量奖提名奖。
从1958年建厂至今,这家国企始终致力于质量管理创新,逐步锻造出独具特色的质量管理“王牌”:“以标杆客户为中心、双标引领、双轮驱动”的高质量管理模式。

员工正在商讨方案。
一张“质量王牌”,从“红海”驶向“蓝海”
走进湘潭电化的“质量世界”,你会看到一个精密运转的系统,环环相扣,严丝合缝。
“我们以‘标杆客户为中心’,精准锚定价值核心。”湘潭电化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聚焦全球头部电池厂商的需求,构建了“客户需求、技术迭代、市场拓展”的闭环体系,把“客户满意”作为衡量品质的第一标尺。
为构筑竞争壁垒,湘潭电化坚持“双标”引领。一方面,以“产品标准”领航,主导行业标准制定,用核心指标定义产品创新方向;另一方面,以“产业标杆”立序,导入四大国际管理体系,融入社会责任与绿色低碳理念,既引领产业,也践行担当。
同时,企业通过“产品创新”突破核心技术,攻克性能提升难题;依托“产业升级”拓展新赛道,形成良性循环,让质量提升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这套模式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无汞碱锰电池专用EMD国内市占率超40%,一次锂锰电池专用产品全球市占率超50%,连续三年营收与利税稳步增长,利润总额达10.61亿元,营业收入为61.75亿元。
但湘潭电化并没有满足于在成本竞争的“红海”中称雄。他们清醒地意识到,未来的竞争,关键在于技术话语权和标准制定权。于是,一套“技术标准化、服务标准化、管理标准化”的质量管理模式逐渐成型,推动企业从“拼成本”转向“拼技术”,从“卖产品”升级为“卖价值”。
这背后,正是“卓越品质筑根基,特色模式赢市场”的发展逻辑。

CNAS认可实验室。
一套“创新打法”,驱动质量持续提升
翻开湘潭电化的研发投入单,你会看到一组数据:研发投入占比超过4%,重点聚焦电池正极材料关键技术的突破。
面对传统工艺依赖高品位锰矿的行业痛点,湘潭电化自主研发了“低品位锰矿制备高性能EMD”技术,产品纯度从91%提升至93%以上,关键杂质含量降低50%,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多年来,企业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布局“生产一代、储存一代、研发一代”的技术梯队。搭建了以锰系新能源材料为核心的“1+3研发体系”,构建了“双中心双基地”“一室一平台一院”等创新平台矩阵。
截至目前,湘潭电化已拥有6项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牵头起草行业标准,手握79项知识产权,真正做到了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特别是首创的无汞碱锰电解二氧化锰,解决了多项“卡脖子”难题,填补了电解二氧化锰国内空白。
除了技术“硬实力”,湘潭电化还有一套“软功夫”——“产品+服务+解决方案”的一体化服务模式。通过与标杆客户构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个性化需求的精准响应,推动电池行业高质量发展。无汞产品也从最初的1.0迭代升级到了5.0,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近四年来,这款产品累计销售收入达32.9亿元。

生产现场。
一份“坚实支撑”,让质量长成企业的基因
卓越的质量,不是空中楼阁。它的背后,是坚实的体系支撑和全员的共同参与。
湘潭电化从文化铸魂、人才赋能、标准引领、数智提效四个维度搭起了这座大厦,形成“全员、全对象、全过程、全方法”的“四全质量管理”,让质量意识深植于每一个岗位。
湘潭电化严格执行“质量事件三不放过”,推行“质量控制三不政策”和“生产质量三按”准则。通过内训体系、质量知识竞赛、QC小组评比等活动,让质量观念深入人心。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体系+人才双驱动’,持续完善质量文化建设,让质量意识真正成为企业基因。”湘潭电化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还将进一步推进数字化与质量管理的深度融合,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保持标准引领优势,让质量管理始终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凭借全球首创零废渣技术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实现生产全流程零排放,让绿色成为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深耕锰基新材料主业,以严苛质量标准建成两大现代化生产基地;攻克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打破国际垄断;凭借过硬产品质量赢得全球市场认可,让“湖南智造”的质量名片闪耀世界……
湘江潮涌,质量先行。湘潭电化坚信,只有持续追求质量卓越,才能实现“全球锰基材料全价值链创造者”的愿景。在这条质量强企的道路上,湘潭电化正以坚实的步伐,走出一条具有湖湘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红网
作者:杨莉莎 吴佳俊
编辑:黄滔
本文为国企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guoqi.rednet.cn/content/646955/60/15458410.html
时刻新闻